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人格心理学 第六节 金鱼缸效应——朋友间的个性透明

管理学和心理学之间有着诸多交叉的研究领域,可能你就恰好对管理心理学这一学科有所耳闻。许多心理学家同时又是著名的管理学大师,“金鱼缸效应”最初就是由这部分既精通管理学又在心理学领域有所专长的人士引入到心理学中来的。只不过,在心理学领域,“金鱼缸效应”却经常用于解释与个性-人际交往相关的问题。

心理学家在观察中发现,我们在和决定与他人展开交往后,随着交往的逐渐深入,总是希望对对方有着更为透彻的了解和认识。这些更为透彻的了解和认识既包括家庭状况、收入状况和对某个事件或人的看法等方面,也包括了个性。事实上,我们所交往的对象的个性常常最令我们好奇。“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究竟个性如何?”这种想法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也常常浮现于你的脑中吧?心理学家曾设计并开展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找到一些志愿者并让这些人对自己现实生活中的一位亲密朋友、一位颇为熟悉的人和一位较为陌生的人分别进行个性上的描述。心理学家同时告知志愿者们,时间是绝对充裕的,所以要尽可能地达到描述上的详实。

在全部志愿者完成这一任务后,心理学家对这些个性上的描述进行了回收。在对回收的试卷进行比较时,心理学家发现了有趣的现象。对于绝大多数志愿者来说,他们对“亲密朋友”的个性描述更为复杂,他们用了很多笔墨来展示“亲密朋友”的个性。而在对“较为陌生的人”进行个性描述时,他们却只用到了少数几个词汇或是一些意义相近的词汇在反复堆叠。

心理学家认为,尽管产生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较为复杂,但无法否认的一点是,这些志愿者对被他们称为“亲密朋友”的人确实有着更多的个性上的了解和认识。换句话说,往往在我们对对方的个性有了充分地了解之后,我们才会称对方为“亲密朋友”。

所以,对于我们而言,如果我们有了和某个人成为“亲密朋友”的打算,为了令对方也以这种想法接纳我们,那么不妨在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尽量逐渐地使自己的个性透明。当然,那些极为明显的个性缺陷还是加以隐藏——因此吓跑对方就得不偿失了。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