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汉祚高门 1406 君威难振

在了解南国时局种种之后,崔悦、卢谌等人也隐隐有猜测,或许他们被行台传召归国,便是沈大将军这最后一步的其中一个环节。行台素来用事刚猛锐取,少在人情方面过多依赖,对于北方这些旧姓门户也都乏甚关照,敢忤逆者如弘农杨氏更是屠其满门。

虽然眼下行台也不乏旧姓世族子弟任事,但这些人却是各凭才力、事迹而进用,如他们两人这样能够乍一回归便以尊位相授的情况,虽然仅仅只是虚荣而无实权,但也是绝无仅有了。

事之有妖,则必求非份。不过心中虽然有了这些猜测,他们却也不敢轻易吐露,最起码在沈大将军有确凿的意向暗示之前,他们也只能谨慎自持,不敢贸然争先。

沈哲子倒不知崔卢二人心中已经有了这么多的遐想,他将二人礼请归国,一方面自然是出于温放之的建议,另一方面也是自有打算,但也的确没有想得如崔卢二人私下联想得那么晦深。

抛开现实种种不谈,对于永嘉之后的北方名臣如祖逖、刘琨等人,沈哲子都是心存一份敬意的。在有合适的机会与条件,也都愿意善待这些人并其追从者们,比如李矩的旧部郭诵,甚至包括苏峻的那些旧部,如果这些人还有力求上进的心气,沈哲子都愿意给他们充分的机会。

永嘉之祸、五胡乱华,这是世道之大崩坏,不可罪咎某几个具体的人。这些留守北方的名臣们,才力或是各有参差,但也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坚持,哪怕最后结果不如人意,但也自有值得歌颂之处。

对于崔卢二人,同样如此,他们或是不能如郭诵、韩晃等人可以凭着才力杀胡建功,但在颠沛流离二十多年中尚能保持几分真粹不失,没有彻底沦为胡虏爪牙,乱世之中这点坚持或是卑微得可怜,但也实在珍贵。

如今他们愿意归走行台,沈哲子也没有不加以礼待的道理。适逢近年来旧人泰半凋零,他们的归来正好也是一种补充,沈哲子也不寄望他们还能有什么实际的功业创建,他们的归顺本身便有着不低的表率意义,也会让之后行台于河北的制度改革变得更加顺畅。

这些用心倒也不必直接宣之于口,共事日久之后,自然各自都能有所体会。眼下沈哲子接见二人,主要还是询问一下辽边形势的变化,虽然温放之的奏报已经非常详实,但终究不比身临其境者面授机宜。

听完辽事最新的变化,沈哲子也忍不住笑起来。

辽东慕容氏几代人才辈出,这一点就连他都羡慕有加,但人才太多未必尽是好事,特别在行台多年前便已经开始别有用心的干涉之下,人人不甘心屈居人后。

而慕容氏在真正将爪牙探出辽地、伸入中国之前,那微薄的基础根本就经不起这种程度的内耗。形成眼下这样一个四分五裂的局面,其实也并不奇怪。

后世人多妄论中国之士多擅内斗,如此认识也真是浅陋不堪,人皆好利、人皆趋利,这一点内外皆同。中朝八王之乱诚是可恨,但慕容氏包括其他胡族内斗之凶残,又哪逊中国多少。父子互噬、手足相残,数不胜数,罄竹难书。

当然言虽如此,刘群、温放之等在关键时刻所发挥出的关键作用也不可就此抹杀。至于之后辽边的经营计划,温放之早有专奏送来,崔卢二人也都细述进程,沈哲子对此同样颇感满意。还是那一句话,经过长达十数年的磨练,行台真正能够担当方面的人才已经越来越多。

“眼下阵前不乏简陋,也难款待二公。王业大进之年,诸事也应从宜,二公俱是雅量在怀,当中怠慢之处,我也就不再赘言。稍后我会安排兵士护送二公前往行台,也盼二公能及早受职就任,胜用久蓄之才力,勇与后进贤流争辉。”

一番谈话用去一个多时辰,之后沈哲子又留二人于帐内草草用餐,并请陈逵为他们讲述一下行台章程制度有异于中朝的地方,然后便将他们礼送出帐。

如是会面一番,崔卢二人诚是得于近赏大将军风采卓然,但就这么简单结束,也让他们有些费解,彼此对望一眼,各自眼中都有几分疑窦,但也不得不说确是松了一口气。

若是沈大将军直接抛出暗示,要让他们于那最后一步稍作助推,他们虽然始终未曾受过琅琊王一脉恩惠,对此认同也是乏乏,但若擅为逆乱之始,不得不说心中是不乏道义上的压力,左右为难。

毕竟晋统即便祸于天下,却未有辜负世族旧人,他们若是答应的太顺遂,即便是暂和新主之心意,久后也必会被视作凉薄。家门骸骨多受晋惠,假大义而拥从,趁时势谋禅代,若连一点内心的自责都无,又怎么能奢求能得于新朝推心置腹的恩用。

沈哲子倒不知这二人内心一点小情绪,即便是察觉到也不过一笑而已。送走二人后,他倒来不及休息,又传召侍从询问辽东的质子慕容恪眼下何在,尽快安排前来三台拜见。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