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天下枭雄 第四十九章 唐军西撤

隋军在东线全歼李孝恭军队的消息传到了西线隋军大营,隋军大营内一片欢腾。

一个多月的对峙,隋军后发制人,终于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残军被徐世绩拦截,长史独孤怀恩被俘,李孝恭率领不足千人逃回襄阳。

这是决定整个中原格局的一战,此战结束,意味着唐朝势力将彻底被赶出中原,李密东退,窦建德内讧,王世充守孤城,这就预示着中原将成为隋朝的领土。

大营内,隋军士兵歌舞欢腾,在用自己的方式庆祝东线的胜利,而中军大帐内却十分静谧,内外两层帐帘都放下了,显得帐内光线暗淡,杨元庆独自一人站在沙盘前,凝视着沙盘,脑海却思绪万千。

尽管东线的胜利令人振奋,但作为全军主帅,杨元庆需要在这最关键时刻保持冷静。

中原的大胜在他的意料之中,他步步为营,深谋远虑,整盘大棋走到今天,如果还会失败的话,那只能证明李靖的严重无能。

此时杨元庆最关注的是下一步棋,他刚刚得到消息,江都陈棱已经向李密投降,这就意味着李密的势力东移,走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同时他也得到另一个消息,杜伏威的三万军在下邳郡徐城县被单雄信击败,杜伏威只率数百人逃回历阳。

陈棱的投降和杜伏威之败,使江东格局发生巨变,李密强势入主江东已成为定局。

而唐朝在中原的失败也会迫使李渊采取守势,李密会专心经营江东,而他杨元庆的下一步是哪里?

虽然李靖在给他的一封信中建议扩大优势,夺取荆襄,但杨元庆却十分冷静,战线拉得太长,不切实际的盲目扩张,最终只会导致他的全线溃败。

如果要他选择,他宁可选择先灭掉窦建德。解除河北后患。

李靖不清楚朝廷的压力,但他杨元庆却比谁都清楚,魏征为什么会来,就是因为朝廷内部因南下中原发生了巨大的分歧。

今年农业是小年。普遍的收成欠佳,而西突厥不断向东扩张,严重威胁丰州的安全,迫使朝廷不得不将丰州大量人口回迁河北,使得丰州的耕地面积锐减,今年的粮食产量可想而知。

破败的河北现在还是朝廷的巨大负担,没有一两年时间。是很难恢复生机,实际上,隋朝全靠河东一地支撑,要维系二十万大军的军粮,还有河北的巨大赈济开支,加上今年收成不好,朝廷的压力可想而知。

夺取中原,仅仅只是军事上的胜利。但在经济上对隋朝而言却又是一个巨大负担,不亚于河北。

隋末农民造反给中原地区的经济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隋朝三十年的积蓄已荡然无存。黎阳仓、洛口仓都已是空仓,田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

随着李密南迁,带走大量粮食,赈济中原灾民的重任又要转到隋朝头上,而中原之战已经耗费隋朝大量的财力物力,太原的存粮只剩下十万石。

这就是朝廷中为数众多的大臣反对夺取中原的原因,争霸天下,绝不是军事上的单方面行动,没有雄厚的国力支撑。军事扩张也走不远。

可以坦率地说,一场中原战役,使隋朝的财力已经到了快破产的边缘,根本就无力负担战争再继续打下去。

仅仅一个打胜仗后对三军的犒赏都是一个令他杨元庆头疼的大问题,他拿什么犒赏三军?

杨元庆背着手在房间来回踱步,他在考虑怎么收拾中原的烂摊子。既然他已经喝下了军事上胜利的美酒,那么接下来他就得承受中原这个烂摊子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所有的问题都集中在粮食之上,粮食就是这个时代的硬通货,只要手中有粮食,他就可以安抚灾民,可以犒赏三军,可以平息朝中大臣们的怒火。

可是粮食的出现需要时间,现在的燃眉之急该怎么解决?杨元庆感到忧心忡忡。

这时,一名亲兵在帐外禀报:“启禀总管,李长史的第二封战报到了。”

清晨接到战报只有寥寥数语,他迫切需要更多的消息,杨元庆立刻道:“拿进来!”

亲兵走进大帐,将一管鹰信呈上,杨元庆接过信,取出了信筒内的纱绢,第二份战报报告了战果清点情况,俘敌两万余人,缴获大量的粮草军资。

缴获多少军械帐篷杨元庆不感兴趣,他此时更关心缴获的粮食情况,随军粮食缴获了三万石,另外在颍川县缴获十万石无法运走的军粮,这就是十三万石。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