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烽火燎烟处 244

也许,我们默默地付出了很多,却还是遭到了他人的不满和幽怨。不去想,与人与事,我们只需尽心尽力,无需在意他人的语言。在静谧的夜晚跟自己说,不将他人的对于错放在心上,在这尘世里也不复制他人的错误,我有我的清风,白云,我只管自己花开,芬芳洋溢,保持一片清新的天空,走自己的路。

事事都有正与负两面性,就看我们怎么选择。将一些事看的简单一些,这是生活的需要。如果复杂了,会让心负累。生活中需要一抹轻松,一抹温暖,一份理解和包容。我们要以一颗阳光的心,散发出正能量,播种一份温暖,这个世界才会变得和谐美好。

不去想那么多,做好自己,在日子里携一缕阳光,放下一些尘念,与文字为伍,与花香相伴,写意人生的美好,感怀与自己相遇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珍惜朝朝暮暮,光阴易逝,以一颗清喜的心走在人生的路上。

季节更替,春去夏来。盛夏的季节里亦是美好的,你看树儿草儿长的那么茂盛,陌上的花儿开的是那么嫣然妖娆。夏天满怀的热烈写意在眼前,满纸的诗意飘荡在季节的眉眼里。那片荷塘已是碧绿的荷叶一片片,荷塘的四周弥漫着淡淡的荷香,夏的夜晚有流萤飞舞,蛙声歌唱,还有孩童追着流萤寻找?

篱笆墙,首先是一道墙。早年在乡下,俗称“笆幛子”,是极其简单又最为常见的一种围墙,具有家院及园子的围栏屏障功能,一般都是用芦苇、树枝、高粱秸或玉米秆等组成。篱笆墙也有门,那是用两根相对粗一点的树棍固定站立成“门框”,中间可以走人或小推车;所谓的门,不过是用硬实一点的树条或竹子编成软帘子,一边固定在所谓的“门框”上,另一边用一段绳子打个结,往篱笆墙的“门框”上一挂便是篱笆墙的门锁了。

篱笆墙是个历史的产物,它的产生和消失,是农村发展、农民生活变化的见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篱笆墙慢慢过渡成泥土墙,到七八十年代渐渐盖起瓦房,院墙也由篱笆、泥土改成了砖砌。所以,早年篱笆墙是乡下农民一段生活的无奈,一种家的简陋。故乡的村上最后一家保留篱笆墙的是村中楼台的漆太太家。

漆太太,是陕西陇县人,到底姓什么,也真没有知根知底的。漆太太早年和年轻的丈夫来到距离海边不远的村子,做油漆生意,加上油漆活做的特别好,就帮助渔民捻船、油船。人们习惯都称呼漆太太的丈夫为漆哥,漆叔,漆爷。到了我们这些孩子时候,都喊女主人漆太太了。漆太太的丈夫后来还带上了一帮小伙计,生意风生水起的,也攒下一些钱,可就漆太太一直没有生下个一儿半女的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